按系所
首页» 师资队伍» 教师名录» 按系所» 交叉研究中心(按姓名拼音排序)

交叉研究中心(按姓名拼音排序)

秦勇

  • 个人简介

    【基本】秦勇,男,1976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博士,2008年提升为教授,2008年聘为博导,长期在先进材料、纳米能源与传感和自驱动纳米系统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发电机、光电传感、振动传感、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面。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青拔,优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研】主持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包括基金委重点项目、GF项目等。在Natur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NanoEnergy、ACSNano等国际及国内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Nature系列论文10篇,论文被引用14000余次,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多次受邀在美国MRS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获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十余项。2009 年荣获美国陶瓷学会授予的世界陶瓷研究领域年度最有价值贡献奖-Ross Coffin Purdy 奖,2017年荣获Elsevier颁发的首届纳米能源奖(Nano Energy Award),2020年荣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合作翻译纳米发电机领域重要著作《自驱动系统中的纳米发电机》(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撰写多部中英文书籍的章节。

    【教学】曾主讲《固体物理》、《纳米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等课程。指导博士后6名,已毕业博士生23名,硕士生44名,在校研究生十余名。毕业学生中,2名入选国家海外优青,1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其中2名博士获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1名博士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名硕士获甘肃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学生在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赛中获金牌2块(省赛)、银牌1块(全国总决赛)。

    【任职】现任或曾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青科协)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青科协材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理工大学特种泵阀及流控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前沿交叉研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超金刚石与功能晶体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Science Bulletin期刊Associate Editor、Research期刊Associate Editor、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Associate Editor、Materials Science for Energy Technologies 期刊Editorial Board Member、Scientific Reports期刊Editorial Board Member、AMD期刊编委、兰州大学学报编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委。

  • 教育经历

    1995年-1999年,兰州大学,学士B.S;

    1999年-2004年,兰州大学,博士Ph.D。
  • 工作经历

    2007年-2009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博士后;

    2004年-2008年,兰州大学,讲师;

    2008年-2014年,兰州大学,正高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2023年,兰州大学,正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目前,北京理工大学仪器学科,特聘教授。
  • 研究领域

    1. 纳米能源;

    2. 智能感知;

    3. 自驱动纳米系统;

    4. 先进材料
  • 学术兼职

    1.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青科协)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青科协材料专委会副秘书长;

    2.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

    3. 全国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委会委员;

    4.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会理事;

    5. 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6. 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7.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专业委员会委员;

    8. 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9. 中国电子学会柔性电子分会委员会委员;

    10. 甘肃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 代表性学术成果

    1.“Microfiber-Nanowire Hybrid Structure for Energy Scavenging”, Y. Qin, X.D. Wang and Z.L. Wang*, Nature, 2008, 451, 809-813. (第一作者)

    2.“Power generation with laterally-packaged piezoelectric fine wires”, R. Yang, Y. Qin, L. Dai and Z.L. Wa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9, 4, 34-39. (第二作者)

    3.“Self-powered Nanowire Devices”, S. Xu, Y. Qin, C. Xu, Y.G. Wei, R. Yang and Z.L. Wa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0, 5, 366-373. (并列第一作者)

    4.“A self-improv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with improved charge density and increased charge accumulation speed”, L. Cheng, Q. Xu, Y. B. Zheng, X. F. Jia and Y. Q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3773. (通讯作者)

    5.“Enhancing the current density of a 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intercalation electrode”, L. Gu, J. Liu, N.Cui, Q. Xu,; T. Du, L. Zhang, Z. Wang, C. Long and Y. Q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1030. (通讯作者)

    6.“Flexo-electronics of centro-symmetric semiconductors”, L. Wang, S. Liu, X. L. Feng, C. Zhang, L. Zhu, J. Zhai, Y. Qin* and Z. L. Wa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15, 661-667. (通讯作者)

    7.“High Performanc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 L. Cheng, Q. Xu, Y. Q. Ding, S. Bai, X. F. Jia, Y. Yu, J. Wen* and Y. Q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4782. (通讯作者)

    8.“Highly Sensitive Strain Sensors Based on Piezotronic Tunneling Junction”, Q.H. Yu, R. Ge, J. Wen, T. Du, J. Zhai, S.H. Liu*, L. Wang* and Y. Q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778. (通讯作者)

    9.“Dual-modal piezotronic transistor for highly sensitive vertical force sensing and lateral strain sens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R. Ge, Q.H. Yu, F. Zhou, S. Liu* and Y. Qin*, 2023, 14, 6315. (通讯作者)

    10.“Electric pulse-tuned piezotronic effect for interface engineer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Q.H. Yu, R. Ge, J. Wen, Q. Xu, Z. G. Lu, S. Liu* and Y. Qin*, 2024, DOI : 10.1038/s41467-024-48451-6. (通讯作者)15 . XXX;
  • 获奖情况

    1. 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驱动纳米系统,排名第一,2020年。

    2. Elsevier颁发的首届纳米能源奖(Nano Energy Award),2017年。

    3. 美国陶瓷学会颁发的2008年度世界陶瓷研究领域最有价值贡献奖(Ross Coffin Purdy Award),Microfiber-Nanowire Hybrid Structure for Energy Scavenging,2009年。

    4. 甘肃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提名奖,2011年。

    5. 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片状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结构、磁性与微波特性,排名第二,2009年。

    6. 第17届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秦勇,2013年。

    7. 兰州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21年。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

版权所有: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