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首页» 新闻快讯

光电讲堂“When Metasurfaces Meet Photodetectors”学术报告成功举办

编辑:盛筠 审核:张楠 发布日期:2025-04-29 阅读次数:

2025年4月25日上午9:00,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应邀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师生作了题为“When Metasurfaces Meet Photodetectors”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黄玲玲教授主持,在研究生教学楼101举行,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在报告中,仇成伟教授系统介绍了超表面与光电探测器相结合的前沿研究成果。他首先指出,中红外探测器在热成像、光谱分析、传感和自由空间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传统探测器在室温工作、零偏压操作、高灵敏度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仇成伟教授团队通过设计非中心对称金属纳米天线,打破了局部电磁场的对称性,在石墨烯中诱导了热载流子的定向流动,实现了室温下无需外部偏压的高性能中红外光电探测。

仇成伟教授重点介绍了四项创新性工作:基于“外在”体光伏效应的中红外探测器、具有可配置极性转换的线偏振探测器、无需滤波器的片上圆偏振光探测器,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全斯托克斯参数光电探测技术。他特别强调,通过调节纳米天线的取向,可以实现从正极性(单极区)到负极性(双极区)的可配置转换,覆盖所有可能的极化比数值范围。团队还展示了中红外波段的偏振角扰动探测能力。

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仇成伟教授分享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实现光属性的高维感知,并指出了一个反直觉的案例:在某些情况下,不使用机器学习同样可以获得优异的性能。这一前瞻性观点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在互动环节,仇成伟教授与师生们就超表面设计、光电探测机理、机器学习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仇教授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报告结束后,仇成伟教授参观了光电学院微纳光子与先进显示实验室,与黄玲玲教授团队就超表面与光电探测的前沿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个人简介:

仇成伟,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讲席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电磁学会会士,2023年新加坡最高科学奖项--总统科学奖获得者。曾先后2008年URSI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员奖、2012年麻省理工TR35@新加坡奖、2013年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奖、2018年SPIE新锐研究员奖、2018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工程研究奖、202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研究员奖、2021年新加坡物理研究所颁发的“世界科学奖章”、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主编奖、2023年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2024年IEEE光子学会年杰出讲师,2025年伯克利大学Miller Visiting Professorshi。他的研究以多维度融合的结构表面和结构光操控而闻名。他在Nature、Science、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简称Light)、eLight等顶级期刊发表了600多篇经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作为海外合作方,其参与合作的8项工作分别6次入选中国光学10大进展,2次入选中国光学10大社会影响力事件。仇成伟教授担在eLight共主编,还曾担任Laser and Photonics Review、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CS Photonics、PhotoniX、Photonics Research等多个期刊的编委和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