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百家大讲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探索无穷》讲座暨百名大咖进书院活动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2025年4月18日,由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光电学院主办,睿信书院、求是书院、特立书院、物理学院协办的百家大讲堂活动在良乡校区文博中心音乐厅举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贻芳应邀作题为“探索无穷——高能物理的未来和机遇”的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前,校长助理杨亚政与王院士进行了座谈交流,并为其颁发“百家大讲堂”纪念证书。专题讲座由光电学院党委书记李家方主持,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晶晶、光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钟芸、睿信书院副院长哈楠及相关书院学院师生近400人参加活动。
王贻芳院士以宽广的科学视野、深厚的理论造诣,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双重维度,系统阐述了高能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全面阐释了高能物理研究在揭示物质基本结构方面的重大科学价值,以及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并对未来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突破口做出展望。在讲座总结环节,王院士勉励青年学子秉持追求卓越的科研理念,勇于攻克科学难题,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跻身国际前沿。
在提问环节,王贻芳院士与现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他结合高能物理学科前沿进展与实际科研需求,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内容涵盖理论探索、实验技术及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不仅深化了听众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为青年学子的学术成长提供了重要指导。
活动尾声,学生代表向王贻芳院士献上北京理工大学“大型天象仪”模型和鲜花。作为学校“新中国第一”系列科技成果的代表,大型天象仪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天文仪器。王院士对这份寓意深远的礼物表示感谢,并与献礼学生合影留念。
本次百家大讲堂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与会学生对本场报告印象深刻,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光电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翟孟晟:王贻芳院士的讲座让我深感振奋。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到CEPC的宏伟规划,中国高能物理的每一步跨越,既是对科学边界的探索,也是民族科技崛起的缩影。Higgs粒子的独特质量窗口赋予我们历史机遇,而环形加速器的构想更展现出中国科研的前瞻视野。作为学生,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突破不仅需要顶尖技术,更依赖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或许今日的物理公式与实验数据尚显晦涩,但它们正是未来改写人类认知的基石,我们唯有脚踏实地学习,方能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特立书院2023级本科生 夏相蕴:这场讲座让我在跨学科学习中对物质的奥秘有了一定了解。王院士系统介绍了人类对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的不懈探索与追求,以及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前沿成就。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尽的,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的责任,在基础研究领域勇于突破,为中国在各领域深度开展国际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供稿:光电学院
编辑:李永瑞
审核:李家方、钟芸
附王贻芳院士简介:
王贻芳,男,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4年王贻芳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参与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L3实验,从事研究高能粒子;1991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月9日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2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贻芳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及前期的研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之星、布鲁诺·庞蒂科夫奖等。